English

俄罗斯精神的通俗化叙述

2000-12-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林精华 我有话说

俄罗斯散文传统形成于东正教精神传播过程,因而具有以个性化形式表达形而上的公共理念为主导的特征,而不仅仅以抒发个人情怀为特色;又成熟于彼得大帝改革所引发的民族化和西化之争中,不同身份人士都被卷入其中,导致俄国散文泛化为超越“文体”(style/стиль)概念的思想随笔,其作者不是一个专门固定的群体。

俄国散文的这种历史及其所形成的特征,在19~20世纪之交因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转化为全体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解读俄罗斯普遍问题的“公共文体”。帝俄官方一统天下的意识形态格局解体,新的一元论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神学等走向独立并承当了过去由文学来完成的思想性工作,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新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宗教哲学和现代主义等思想,不再像恰达耶夫、赫尔岑、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那样有政治危险(在80年代还不可能),各种人物、团体和流派争相发言,逐渐形成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人文主义和保守主义等思潮。于是,过去那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激进主义式地讨论俄国社会政治或现实中形而下问题的做法,转变成多方位多视角探讨现实性和精神性、有限性与永恒性、功利性与真理性、价值性与意义性等形而上问题,不同学科范围的文学家、哲学家或宗教思想家、专门学者等可按照学科体系系统有机地解决专门问题,在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给俄国文化的又一个文艺复兴时代做出各具特色的贡献。然而,一方面不同“学科”研讨的对象是俄罗斯精神的不同侧面,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人士大都训练有素、具有“跨学科”素养,索洛维约夫和梅列日科夫斯基之类宗教思想家文学家、别雷和勃留索夫之类象征主义文学家、沃隆斯基和沃罗夫斯基这种职业革命家和文学批评家、扎米亚京这种独特的科学家和小说家、吉皮乌斯和茨维塔耶娃这类自由职业诗人,还有罗赞诺夫、列昂季耶夫、舍斯托夫、高尔基、魏列萨耶夫、霍达谢维奇等等,尽管年龄相差悬殊、身份各异、活动时间不同,但他们在各自范围内做出功勋卓著的成绩同时,又分别都曾经以散文化语言、抒情性随笔和自由文体来叙述“学科”范围之外的公众话题。对当时读者来说,这些作品因其文体独特、表达方式轻松自由、所叙内容的跨学科性,从而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兼顾通俗与高雅的特殊文学。这些篇幅大小不等的篇什,构成了俄国文化史独特景观———对俄罗斯精神的通俗化叙述。

这些动人的散文随笔作者,以充满个性的形式表述对不同问题的感受、体验和判断,是他们自由思考、独立思想和认真于自我、执着于民族、痴迷于人类诸问题的另一块天地。因而,在这方面的创作除了文学文体上的共性之外,还有与各自的“学科”领域、气质特征、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等不同方面紧密相连的多姿多彩个性。他们的散文随笔,显露了其对俄罗斯精神中的重要历史隐喻和重大事件的卓越洞识,展露了他们对自己时代重要人物和“当下”文化思潮的敏锐感受;各人对各自普通生活经历的亲切叙述,洋溢着他们挚爱人生的不同真情;对身内身外许许多多事件的独特描述,透露出他们各具特色的睿智。正是这样,在他们各自娓娓叙来的字里行间,才使共同面对的民族历史呈现万般姿态。于是,在我们头脑中固定下来的宗教哲学家、历史小说家和诗人梅列日科夫斯基身上,还活跃着一个“思想散文家”的形象;作为象征主义诗人的勃洛克,同时还是一个关注历史精神、时代革命和知识分子出路的“问题散文家”;作为先锋试验理论家、小说家和诗人的别雷,还是完整叙述那个世纪之交最具特色的“时代传记散文家”;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沃隆斯基,还是专记文坛风貌的叙事散文家;作为反乌托邦小说家的扎米亚京,是以科学眼光关注时代文坛的散文随笔作家;作为诗人的霍达谢维奇和茨维塔耶娃,还是笔触范围极广的散文随笔高手;主要是诗人而不是散文家的叶赛宁,其数量不多的散文同样呈现出一个农民诗人是如何用另一种文体延续俄国斯拉夫文化传统,如何以叙事性语言表露农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用强大行政力量组织民族走向现代化事件的兴奋和彷徨。

散文随笔在上个世纪之交非常有生命力,它成为穿越白银时代的共同文体,并伴随着上述人物活动过程,既开启了白银时代而后又在海外延续了该时代的精神。这些散文随笔流淌着这时期知识分子对时代和历史真切感受的全过程,因而是本真保留这个世纪之交文化风貌及其思考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东方出版社推出的《俄罗斯优秀作家随笔译丛》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这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散文随笔创作在白银时代不是文人赋闲之笔,而是每一个流派人物把自己的深刻思想和独特认识大众化、普及化的有意之作,因而蕴藏了不同归属人物的深刻理念。该译丛力求客观公正的予以选择,期望尽可能涵盖俄国当时各主要流派的人物代表作,使读者能见出在那个世纪之交不同身份知识分子散文精品的基本风貌:正是这些呈现出俄国知识分子如何感悟俄罗斯精神的散文随笔,在叙事身份上穿越职业的围墙而试图涉足公共空间、叙述宗旨上打通了文化范畴之间的界域、在叙述方式上沟通了不同学科领域、在传播途径和接受规模上打破了读者群的分野,使俄罗斯文化在日趋专业化进程中蕴藏着一条清新、幽静而深邃的管道,把俄罗斯精神在世纪之交那难以名状的生态综合在一起。

可见,散文化了的思想随笔作为上个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景观,很有可能进化为我们这个世纪之交的公共思想资源: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不同领域的读者,都共同置身于语言规范化、操作程式化、叙述过程程序化的计算机及网络时代,无疑会因阅读这些散文随笔而备感通过创造个性化的思想来介入时代公共思潮之可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